[译]输入系统如何工作——键盘输入

本文是 How input works – Keyboard input 的翻译。

上一篇博客中,原作者解释了KWin中,输入设备是如何打开和处理的。在这篇博文中,我们将仔细关注下键盘设备和键盘事件。

键盘并不总是键盘

在Linux中,键盘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设备。你不会只有一个键盘,你肯定会有很多个。很多设备宣称自己是键盘,但是只支持一个键。比如,电源按钮或者带静音按钮、音量加减按钮的外置耳机。从输入系统的角度来看,这些设备也是键盘。

对于KWin,发现真正支持的键盘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没有一个“真的”键盘连接(或者说开启),我们的虚拟键盘应该自动激活。比如,如果你从平板PC二合一设备上拔了键盘,它应该转换为平板模式,即有虚拟键盘的模式。如果连接上了键盘,虚拟键盘就不是主要的输入设备了。libinput提供了函数来检测键盘支持哪些键。我们使用这个功能来区分不同的键盘类型。

键盘事件

在这里,键盘是最简单的输入设备。libinput仅仅触发一个LIBINPUT_EVENT_KEYBOARD_KEY事件,并包含了被按下或者释放的键。KWin有一个专用线程,用来从libinput读取事件。所以这些事件现在仅仅是放在处理队列中,主线程同时也得到新事件通知。一旦主线程处理事件,事件就被转换成我们的输入重定向类。不管事件是通过哪种源头抵达,所有输入事件都会通过输入重定向。KWin不仅仅支持来自libinput的事件,并且支持嵌套会话(即KWin运行在X11之上,或者在另一个Wayland服务器之上),还有在集成测试中使用的模拟事件。这意味着一旦事件到达输入重定向,我们基本上就丢失了事件来自哪个设备这些信息。最近,我们扩展了内部API,可以在事件处理函数中包含设备源,这是可选的。可以在调试终端中使用,来显示哪些设备产生了哪些事件。

xkbcommon

现在,一个键的按下、释放事件到达了中心分发方法KeyboardInputRedirection::processKey。第一件也是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xbkcommon中更新键盘状态。xkbcommon被用将物理键为事件,转换过程根据键盘布局、键盘状态(比如激活的修饰符)来进行。比如:如果我按下了“y”键(键码是21)并且“Shift”键是按下的状态,在德语键盘布局下,就会创建“Z”按下的事件;但是在英语键盘布局下,它会是“Y”。

在KWin中,我们将所有需要的xkbcommon功能都封装到Xkb类中。这个类追踪活跃的键盘布局、执行键盘布局切换(当布局变换的时候展示OSD)。它知道上一次按键的符号,当前活跃的修饰符和快捷键相关的修饰符。

阅读更多

[译]输入系统如何工作——创建设备

本文是How input works – creating a Device的翻译。

最近,我(原作者,下同)在KWin/Wayland输入栈上做了一些工作,比如实现了鼠标手势和鼠标限制协议(pointer constraints protocol),并且想写一些系列博客来描述输入事件是如何从设备传递到应用的。在第一篇博文中,我将关注于创建和配置输入设备,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事情。

evdev

Linux内核通过evdev API来产生输入事件。如果你对evdev如何工作感兴趣,我推荐你读一读Peter Hutterer写的优秀的博文。对于我们关注的层面来说,输入事件API太底层了,我们仅仅想用对它的一个抽象。

libinput 和设备文件

对输入事件API的抽象叫做libinput。它允许我们得到通知,不论何时添加、删除输入设备、不论何时产生输入事件。但是别急,我们首先需要打开输入设备,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挑战。

正常情况下,设备文件不能被用户读取。这有好的一面,否则每个程序都能够读取所有的键盘事件。这种情况下,键盘记录器太容易实现了。

但是如果KWin以普通用户的方式运行,普通用户又无法读取设备文件,那KWin如何获取输入?为了让KWin获取输入,我们需要特殊的支持。libinput就是为这种情况准备的,它自己不会尝试打开文件,它会使用用户提供的open_restricted函数。KWin就是这么干的,并将打开文件的任务交给了logind。logind允许一个进程控制当前登录会话。并且这个登录会话的控制进程可以打开一些设备文件。所以KWin和logind的dbus API交互,成为登录会话的控制进程,通过logind的API打开设备文件,并将其传递回libinput。

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整个Wayland会话,KWin在运行时依赖logind的DBus接口。请注意,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使用logind或者sysemd。这仅仅意味着需要一个进程来同logind的DBus接口通讯。

KWin中的设备

阅读更多

[译]什么是HiDPI?以及它为什么这么重要。

本文是What is HiDPI的翻译。

我是一名web开发者和用户体验设计师,使用System 76电脑、Ubuntu系统;也是elementary OS的联合创始人。elementary OS是一个开源的桌面操作系统。我和桌面、web、硬件开发者一起工作,来实现HiDPI支持。我注意到很多人很难理解HiDPI,因为对此没有一个全面的介绍。这是我尝试介绍HiDPI和去除一些常见误解的博文。

HiDPI显示器在计算机上变得越来越流行:苹果最新的MacBook、MacBook Pro和iMac;微软的Surface,Surface Book,和新的Surface Studio;戴尔,联想,惠普和其他厂商将HiDPI作为笔记本电脑的可选配置;LG,戴尔和飞利浦等的HiDPI桌面显示器;和System76(我的雇主)刚刚发布的旗舰Oryx Pro和Bonobo WS笔记本电脑也支持了HiDPI。

由于价格,图形性能需求和功耗的增加,HiDPI不是默认配置,但我们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的。那么,HiDPI解决了什么问题呢?

像素数翻倍

HiDPI的核心是像素数量加倍:每个维度中的_物理_像素数量是所需的_虚拟_像素数的两倍。

例如,图标或图像的高度是64_虚拟_像素,但是在HiDPI显示器上,它用128个物理像素绘制(总共是4倍的像素——在每个方向上是原来的两倍)。这使得图标在任何角度都变得两倍清晰,或者说容纳了了两倍的细节。

普通显示和HiDPI。4倍的像素数量。HiDPI允许更精细的形状和更好的抗锯齿。

对于用户界面,这意味着它们比原来的一大堆像素集更加清晰、完美。对于照片,HiDPI使它们看起来更像一张打印的照片,而不仅仅是数字图像。对于文本,HiDPi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实体的杂志,而不仅仅是电脑屏幕。对于视频,HiDPI允许更多的细节和沉浸体验:屏幕渐渐消失,成为电影故事的一个窗口。

半个像素是不存在的

阅读更多

[译]UUID和Linux:你需要知道的一切

本文为 UUIDs and Linux: Everything you ever need to know Update 的翻译。

UUID在Linux中为何如此特别?我[指原作者,下同]不知道!但是这儿有你需要知道的、关于UUID在Linux下的一切!

背景

UUID是128位长的数字,表示为32位的16进制数字,被用于在软件开发中、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唯一地标识信息。RFC 4122描述了UUID的规范,一个UUID的例子是:

13152fae-d25a-4d78-b318-74397eb08184

UUID在Linux最熟悉的场景应该是块设备的标识符了吧。Windows世界中的UUID以Microsoft的全局唯一标识符GUID的形式出现,这些标识符在Microsoft的组件对象模型[COM]中使用。

UUID以各种变体生成:最初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的MAC派生的,随后使用了基于name的散列值。关于这个问题,比如有多少UUID,有多大概率会生成一个已有的UUID,这是来自维基百科上 UUID 的文章的一些数字:

在100年里,每秒生成十亿个UUID,生成重复的UUID的概率约为50%。如果每个人都有6亿个UUID,下一个UUID重复的概率约为50%。

fstab中的用法

就像之前提到的,UUID在Linux下被经常用于标识块设备。想象一下,你有两个硬盘通过USB连接上,它们不是持久存储,只能依赖两个设备的名字来区分:有时第一个USB硬盘是“sda”,有时它是“sdb”。所以要唯一寻址正确的磁盘,比如在 /etc/fstab 中,你必须添加如下条目:

阅读更多

Linux 3.4中acpi_pad的一个Bug分析

今天,同事被Bug #42981坑了,看了同事发的文章,觉得有必要分析下这个bug。这篇博客主要讲acpi_pad是如何工作的。


模块注册

内核模块在加载的时候首先会执行init函数,acpi_pad注册的init函数acpi_pad_init。acpi_pad_init最终调用driver_register来将acpi_pad_driver.drv 注册到系统中。

acpi_pad_driver的定义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static struct acpi_driver acpi_pad_driver = {
.name = "processor_aggregator",
.class = ACPI_PROCESSOR_AGGREGATOR_CLASS,
.ids = pad_device_ids,
.ops = {
.add = acpi_pad_add,
.remove = acpi_pad_remove,
},
};

没有 .drv 字段?看下struct acpi_driver 的定义

1
2
3
4
5
6
7
8
9
struct acpi_driver {
char name[80];
char class[80];
const struct acpi_device_id *ids; /* Supported Hardware IDs */
unsigned int flags;
struct acpi_device_ops ops;
struct device_driver drv;
struct module *owner;
};

这边需要注意的是,acpi_driver里面直接嵌套了一个device_driver结构体,而不是用指针引用,这一点很重要。

但是,acpi_pad_driver.drv没有初始化!后来找了找,发现了初始化的代码(在acpi_bus_register_driver中):

1
2
3
driver->drv.name = driver->name;
driver->drv.bus = &acpi_bus_type;
driver->drv.owner = driver->owner;

这个时候,driver是指向acpi_pad_driver的指针。

acpi_bus_type的定义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struct bus_type acpi_bus_type = {
.name = "acpi",
.suspend = acpi_device_suspend,
.resume = acpi_device_resume,
.match = acpi_bus_match,
.probe = acpi_device_probe,
.remove = acpi_device_remove,
.uevent = acpi_device_uevent,
};

注册了driver之后,我们就应该关注acpi_device_probe函数了,这个函数真正在sysfs中创建了idlecpus文件(这个文件是用户控制acpi_pad特性的入口)。

static int acpi_device_probe(struct device * dev) 函数是被内核调用的,相当于回调:

1
2
3
4
5
6
7
8
9
10
static int acpi_device_probe(struct device * dev)
{
struct acpi_device *acpi_dev = to_acpi_device(dev);
struct acpi_driver *acpi_drv = to_acpi_driver(dev->driver);
int ret;

ret = acpi_bus_driver_init(acpi_dev, acpi_drv);
//。。。。。。
return ret;
}

to_acpi_driver就是container_of宏,可以将struct acpi_driver的drv的地址,转化微acpi_driver的地址(就是根据子结构体地址,获取父级结构体地址):

1
2
3
#define container_of(ptr, type, member) ({                      
const typeof( ((type *)0)->member ) *__mptr = (ptr);
(type *)( (char *)__mptr - offsetof(type,member) );})

acpi_device_probe函数最终在acpi_bus_driver_init中调用了acpi_pad_driver.ops.add 函数,即acpi_pad_add函数。最终使用在acpi_pad_add_sysfs中将idlecpus绑定到了sysfs:

1
2
3
4
5
6
7
static int acpi_pad_add_sysfs(struct acpi_device *device)
{
int result;
result = device_create_file(&device->dev, &dev_attr_idlecpus);
//。。。。。。
return 0;
}

dev_attr_idlecpus的定义:

1
2
3
static DEVICE_ATTR(idlecpus, S_IRUGO|S_IWUSR,
acpi_pad_idlecpus_show,
acpi_pad_idlecpus_store);

被展开为结构体变量定义struct device_attribute dev_attr_idlecpus

该文件的读写函数分别是acpi_pad_idlecpus_show和acpi_pad_idlecpus_store。


至此,acpi_pad模块加载完成,idlecpus文件也在sysfs中加载完成了。

通过acpi_pad修改cpu状态

根据bug重现说明

to make the failure more likely:

# echo 1 > rrtime
# echo 31 > idlecpus; echo 0 > idlecpus
# echo 31 > idlecpus; echo 0 > idlecpus
# echo 31 > idlecpus; echo 0 > idlecpus

(it usually takes only a few attempts)

etc. until the echo does not return

我们通过idlecpus节点,先空置31个cpu,再激活,多试几次就可以重现该bug了。

在此过程中,调用了acpi_pad_idlecpus_store函数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static ssize_t acpi_pad_idlecpus_store(struct device *dev,
struct device_attribute *attr, const char *buf, size_t count)
{
unsigned long num;
if (strict_strtoul(buf, 0, &num))
return -EINVAL;
mutex_lock(&isolated_cpus_lock);
acpi_pad_idle_cpus(num);
mutex_unlock(&isolated_cpus_lock);
return count;
}

将用户输入的buf转化为long,获取isolated_cpus_lock锁(这个就导致了前面提到的bug)。然后通过acpi_pad_idle_cpus将用户需要的cpu数置空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static void acpi_pad_idle_cpus(unsigned int num_cpus)
{
// 对cpu想关数据加锁
get_online_cpus();

// 当前在线cpu,将要置空的cpu 这两个数字,选一个小的
num_cpus = min_t(unsigned int, num_cpus, num_online_cpus());
// 将置空的cpu数目同步到num_cpus个
set_power_saving_task_num(num_cpus);
// 对cpu相关数据解锁
put_online_cpus();
}

set_power_saving_task_num的逻辑很简单,根据当前的power_saving_thread线程数量,少了就通过create_power_saving_task补足,多了就通过destroy_power_saving_task去掉一些。


destory_power_saving_task调用kthread_stop来结束多余的power_saving_thread线程。kthread_stop设置对应kthread的should_stop为1,然后等待该kthread结束:

1
2
3
kthread->should_stop = 1;
wake_up_process(k);
wait_for_completion(&kthread->exited);

但是它在等待kthread结束的时候,还拿着isolated_cpus_lock这个锁呢!!


我们来看下power_saving_thread到底干了啥,导致了bug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static int power_saving_thread(void *data)
{
//。。。。。。

while (!kthread_should_stop()) {
int cpu;
u64 expire_time;

try_to_freeze();

/* round robin to cpus */
if (last_jiffies + round_robin_time * HZ < jiffies) {
last_jiffies = jiffies;
round_robin_cpu(tsk_index);
}
//。。。。。。
}
//。。。。。。
}

看起来,没有问题,我们来看下round_robin_cpu的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static void round_robin_cpu(unsigned int tsk_index)
{
//。。。。。。
mutex_lock(&isolated_cpus_lock);
cpumask_clear(tmp);
// 。。。。。
mutex_unlock(&isolated_cpus_lock);

set_cpus_allowed_ptr(current, cpumask_of(preferred_cpu));
}

代码中有对isolated_cpus_lock加锁的操作,这导致了这个bug。


Bug是如何出现的

一边,acpi_pad_idlecpus_store函数拿到ioslated_cpus_lock锁,调用kthread_stop等待power_saving_thread结束。

另一边,要结束的这个kthread/power_saving_thread,在round_robin_cpu函数中,等待isolated_cpu_lock锁。 两个kthread互相等待,成了死锁。

阅读更多

Fedora上完美的使用QQ

目前看下来,Linux使用QQ还是Deepin比较好。 CrossOver上的QQ目前不能记住密码,其他还好,比如聊天啥的也是可以的。 Deepin的QQ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。 安装如下:

  • 首先,从百度网盘下载crossover-15_15.0.3-1_all-free.deb 。解压其中的opt/cxoffice/ 到/opt/cxoffice/
  • 其次,从镜像站点下载Deepin的QQ,apps.com.qq.im_8.1.17255deepin11_i386.deb
  • 解压apps.com.qq.im_8.1.17255deepin11_i386.deb 中的opt/cxoffice/support/apps.com.qq.im 到/opt/cxoffice/support/apps.com.qq.im
  • 然后执行/opt/cxoffice/bin/crossover
  • 在CrossOver点击QQ启动即可。
阅读更多

Fedora KDE 25下安装fcitx输入法

首先,安装fcitx之后,只要是接受了GTK_IM_MODULE 、QT_IM_MODULE 、XMODIFIERS 环境变量的程序,都可以使用fcitx输入法了。 但是,即使我在~/.xprofile 里面写了这三个export语句,程序也没法读到这三个环境变量。 后来发现,这里面有两个坑:

  1. Fedora KDE的display manager换成了SDDM,而在SDDM的配置文件中,默认不会执行~/.xprofile 里面的语句。

  2. SDDM问题解决后,发现fcitx依赖的imsettings,会设置这三个变量,所以在~/.xprofile 里面export的变量,其实会被imsettings覆盖。

阅读更多

为何不可使用Redis的KEYS命令

在Redis KEYS命令的文档中,有如下一句话:

consider KEYS as a command that should only be used in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with extreme care. It may ruin performance when it is executed against large databases.

简而言之,KEYS命令性能很差,尽量不要在生产环境中使用。

不过官方文档也提到了,可以使用SCAN命令

那么,KEYS命令为什么性能差呢?

server.c中可以看到,KEYS命令被keysCommand函数处理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void keysCommand(client *c) {
dictIterator *di;
dictEntry *de;
sds pattern = c->argv[1]->ptr;
int plen = sdslen(pattern), allkeys;
unsigned long numkeys = 0;
void *replylen = addDeferredMultiBulkLength(c);

di = dictGetSafeIterator(c->db->dict);
allkeys = (pattern[0] == '*' && pattern[1] == '0');
while((de = dictNext(di)) != NULL) {
sds key = dictGetKey(de);
robj *keyobj;

if (allkeys || stringmatchlen(pattern,plen,key,sdslen(key),0)) {
keyobj = createStringObject(key,sdslen(key));
if (expireIfNeeded(c->db,keyobj) == 0) {
addReplyBulk(c,keyobj);
numkeys++;
}
decrRefCount(keyobj);
}
}
dictReleaseIterator(di);
setDeferredMultiBulkLength(c,replylen,numkeys);
}

db本来就是一个dict,所以直接拿到一个dictIterator di,然后依次遍历,整个KEYS操作的复杂度是O(n),n为redis中key的数量。

这个操作,会阻塞到redis进程的。

可以看到,redis对于KEYS *这种情况做了优化。如果pattern是*,那么直接遍历,而不用判断是否match

阅读更多